当前位置:3118c云顶 > 资讯时讯
2018年上市险企半年报观察

截至8月末,中国人寿、中国平安、中国太保、中国太平、新华保险、中国人保等A、H股上市险企的2018年上半年业绩全部披露完毕。


数据显示,上市险企2018年上半年的新单保费增速均出现下滑,但在续期业务的支撑下,总保费进入平稳增长期,除人保寿险外,其余企业的保费收入均呈正增长且高于行业平均水平。


与寿险业务相比,上市险企财产险业务的表现相对平稳。据统计,上半年,人保财险、平安产险、太平洋产险、太平财险、大地保险和众安在线6家企业的财产险保费收入平均同比增速为32.57%,剔除众安在线后,平均增速为17.76%。与车险市场的平稳相比,非车险业务表现出了强劲的生命力。除众安在线外,5家企业的非车险业务平均同比增长了43.92%,推动了财产险业务结构向多元化调整。


保险资金运用规模方面,排在第一位的依然是平安资管,达到2.81万亿元,相比于今年初的2.67万亿元增长5.4%。国寿资产所管理的资产规模能够与平安资管相匹敌,为2.71万亿元,在今年初2.59万亿元的基础上增长了4.6%。

人身险

新单保费齐下滑

保费由新单保费和续期保费构成,新单保费体现一个企业当年创造的新产值,也是评价企业经营情况的重要指标。从半年报来看,各上市险企的新单保费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负增长。

 

具体来看,今年上半年,中国人寿新单保费1253.21亿元,同比下滑24.3%;中国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个人新业务944.58亿元,同比下滑10.6%;中国太保寿险个人渠道新单业务292.47亿元,同比下滑19.7%;太平人寿的新单保费约下降40.6%;新华保险首年保费141.22亿元,同比下滑26.1%;人保寿险长险首年保费为437.73亿元,同比下滑35.7%。

 

事实上,受原保监会2017年发布的《关于规范人身保险企业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》(业内称之为134号文)影响,很多人身险企业在2018年“开门红”时期以销售理财性质的年金保险为主,在新要求下产品销售难度增加,销量平平。据了解,一季度,各企业个险、银保等渠道的新单保费都在大幅下滑。

 

多家上市险企在半年报中提及,在一季度负增长的不利局面下,二季度发力保障型产品,新单保费增速显著改善,且保障型业务逐步提升。半年报数据显示,中国人寿个险渠道销售长期保障型产品的人力规模大幅提升,同比增长31%。平安人寿长期保障型业务新业务价值在代理人渠道中占比为93.6%,提高了7.5个百分点。太平洋寿险长期保障型新业务首年年化保费占比提升7.8个百分点,达到50.2%。新华保险健康险首年保费在总首年保费中的占比为55.5%,较去年同期提升19.1个百分点。

 

此外,个险渠道的新单保费增速下滑,也导致了半年新业务价值普遍降低。半年报数据显示,除平安人寿的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0.2%外,中国人寿、太平洋寿险、太平人寿、新华保险、人保寿险的新业务价值同比下降23.7%、17.5%、6.8%、8.9%、21.5%。需要指出的是,各企业二季度单季的新业务价值增速均实现正增长,扭转了一季度负增长的局面。

续期拉动结构优化

值得关注的是,虽然新单保费增速有所下滑,但各上市险企的业务结构不断优化,续期保费拉动效应进一步显现。半年报数据显示,各上市险企的续期保费增速均在20%以上,续期保费占总保费的比重除人保寿险外,均在65%以上。

 

其中,中国人寿在压缩了512.47亿元趸交保费的基础上,缴费结构调整已基本完成,续期保费同比增长30.3%,占总保费的比重为65.24%,同比提升13.07个百分点;新华保险业务结构持续优化,续期保费占总保费的比重为79.2%,同比提升10.4个百分点。

 

受续期业务的拉动,各上市险企保费进入平稳增长期,除人保寿险外,其余企业的人身险保费均呈正增长且高于行业平均水平。

 

根据银保监会发布的数据,人身险业务原保险保费负增长的态势虽然逐月改善,但上半年依然是负增长,为-8.5%。上市险企中,中国人寿、平安人寿、太平洋寿险、太平人寿、新华保险、人保寿险的保费增速分别为4.2%、21.6%、18.5%、3%、10.8%、-16.1%。

 

受益于保费较高的增速,中国人寿、平安人寿、太平洋寿险的市场份额依然位居前三,且较2017年底均有所提升。其中,中国人寿市场份额回升至22%,提升2.3个百分点,稳居行业第一。平安人寿、太平洋寿险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6.8%、8%,分别提升2.6个和1.3个百分点。

 

在净利润方面,尽管上半年新单保费收入下滑,但是受传统险准备金折现率假设更新的影响,各上市险企归属于母企业股东的净利润却大幅上涨,同比增速均在30%以上。

 

此外,各企业内含价值、保单继续率以及偿付能力充足率等指标也保持在优良水平。

 

从内含价值来看,各上市险企的内含价值均保持了正增长,其中,价值最大的是中国人寿,为7692.3亿元;同比增长最大的是平安人寿,为15.3%。

 

在保单继续率方面,13个月(中国人寿统计数字为14个月)保单继续率在90%-97%之间,25个月(中国人寿统计数字为26个月)保单继续率在84%-95%之间。其中,继续率最高的是太平人寿。

 

从偿付能力来看,中国人寿、平安人寿、太平洋寿险、太平人寿、新华保险、人保寿险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62.3%、228%、253%、235%、271.6%、273%,据此前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披露的2018年第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计算,人身险企业这一数据平均值为241.9%。

代理人产能下滑

新单保费收入下滑,意味着代理人产能的下滑。半年报数据显示,上半年,平安人寿代理人收入同比下降4.8%,太平洋寿险营销员每月人均首年佣金收入较去年同期下降22.2%,新华保险上半年的月人均综合产能同比下降26.2%。

 

而曾经备受关注度的“人海战术”,在上半年也有所改变,代理人队伍增速放缓。半年报数据显示,中国人寿上半年个险渠道队伍规模达144.1万人,较2017年末小幅下降5.6%,但总体保持稳定;平安人寿上半年的代理人规模139.9万人,同比增长5.5%;太平洋寿险上半年月均保险营销员89.4万人,较2017年月均人力87.4万人略有上升;太平人寿个人代理人为40.9万人,同比增长6.6%;新华保险个险渠道规模人力33.4万人,同比下降4%;人保寿险上半年营销员为21万人,同比下降2.6%。

 

此外,各上市险企更加重视代理人“提质”,加大销售转型力度,加强销售与教育培训的融合,优化队伍结构,着力提升代理人的销售能力和产能。

财产险

净利润下降凸显经营压力

已公布的半年报显示,上半年,人保财险、平安产险、太平洋产险、太平财险和大地保险5家传统上市险企财产险保费收入平均增速为17.76%。如果将众安在线106.6%的保费收入增速统计在内,平均增速可达32.57%,较2017年全年上涨了5个百分点。


与保费收入增长的平稳态势相比,上半年各财产险企业的净利润表现出明显的弱势。众安在线继续保持亏损状态,上半年净亏损额为6.67亿元;平安产险净利润同比下降14.1%;太平洋产险净利润同比下降22.5%;人保财险0.1%的同比增幅几乎可以忽略不计。与之相比,太平财险上半年同比增长1.5%的净利润可算是“亮眼”。


尽管从净利润的表现可以看出财产险的经营压力,但是几家上市险企仍然做到了承保盈利。上半年,人保财险、平安产险、太平洋产险、太平财险和大地保险的平均综合成本率为98%,同比略有上升。唯一出现承保亏损的仍然是众安在线,上半年综合成本率为124%,但是与2017年全年情况相比,已经下降了9.1个百分点,如果考虑到同比翻番的保费收入,这样的成绩也算可圈可点。


从市场占比来看,6家财产险企业的保费收入占整个财产险市场的七成。其中,人保财险继续以2050.41亿元的总保费收入领跑行业,市场占有率为34%;排在第二、三位的平安产险和太平洋产险分别占据19.7%和10%的市场份额。大地保险、太平财险和众安在线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3.6%、2.1%和0.8%,差距较为明显。


分享到:
点击次数:959  更新时间:2018-09-06  【打印此页】  【关闭
XML 地图 | Sitemap 地图